你的位置:个人炒股配资_高杠杆炒股票_杠杆长期出资 > 个人炒股配资 >
他是近代中国著名华侨黄奕住的幼子可以借钱炒股吗
退休前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物理学副教授
曾在鼓浪屿投资办厂、竭力为多家企业引进先进技术
人物名片
黄世华,美籍华人,1935年5月出生,2025年6月在鼓浪屿去世,享年91岁。身为近代中国著名爱国华侨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黄奕住的幼子,黄世华退休前是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物理学副教授。他生前心怀故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黄世华和郑大明夫妇。
他有一头略长的银发,留着皓白的长须——之前在鼓浪屿的街道上,偶尔能遇到这位老人。6月,刚刚过完90周岁生日不久的老人安详地与世长辞。他的女儿黄慧灵(英文名:Fay)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向外界告知了父亲的离世。
展开剩余85%除了近代中国著名华侨黄奕住最小儿子的身份,黄世华退休前还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物理学副教授,而不为更多人所知的是,改革开放后,黄世华和夫人郑大明曾多次帮助国内企业引进美国先进技术,也通过自己投资建厂,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生动地诠释了爱国爱乡、情系桑梓的大爱情怀。
近日,记者走访了黄世华家人、他生前的部分好友以及鼓浪屿街道侨联,他们向记者还原了黄世华更为丰富的人生片段。
【拓荒】
发现男士裤子拉链质量很差
投资兴办鼓浪屿拉链厂
据郑大明介绍,黄世华幼年时曾随母亲在大陆生活过一段时间。1949年后,黄世华定居香港。成年后,黄世华前往美国留学,随后在美国工作、成家,直到1979年,他才首次回到国内。
郑大明说,其实1975年时,黄世华和她便申请回厦门看看,因为种种原因,1979年夫妇二人才收到侨务部门的邀请,从美国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
提到当年回厦之旅,郑大明历历在目。黄世华和她先是落地广州,家族中的一位侄子专门前往广州接夫妇二人。彼时,一行人同乘一辆面包车往厦门开,路上侄子骄傲地告诉二人,福建的公路建设在国内都是排在前列的,尽管如此,一路的颠簸还是让黄世华夫妇吃尽了苦头。郑大明笑着说,那车颠得我俩骨头都快散架了。而回到鼓浪屿后,黄世华夫妇更是感觉到,国内和国外当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回到美国后,黄世华思考着能为故乡的发展做些什么?两人商量后决定,黄世华停薪留职一年,回国再好好走一走了解一下。
郑大明回忆道,当时中国的工艺品和服装出口较多。再次回国后,黄世华夫妇去了泉州和厦门一些服装公司调研。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年,中国生产的拉链质量很差,不少男士的裤子拉链坏了,就用别针别着。黄世华夫妇当时就想,如果能建个拉链厂,生产高质量的拉链,至少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他们和厦门市政府达成协议,筹建鼓浪屿拉链厂,厂址就在如今的福音堂。根据协议,五年后,夫妇二人把拉链厂无偿赠送给了当地。
拉链厂当时经营得如何?其实并不如预期。郑大明笑着说,现在想想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后来,我俩又总结了一下,应该做一些改革开放需要的事情。”郑大明回忆道,当时很多重工业都在北方,二人就决定把投资重心放到北方。
黄世华(前排左二)在组织赛车。
【发现】
引进美国炭精棒技术
为钢厂省了很多钱
在黄世华的追悼会上,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研所原所长、教授级高工杨其明和高级工程师夏燕冰发来了一份悼词,悼词中这样提到:黄世华曾高瞻远瞩,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前沿,毅然组建全国第一家以研发和经营监测技术与产品为宗旨的中美合资公司……
黄世华一直都在努力对接国内一些企业的需求,精准链接资源,助力企业发展,也助力企业走向世界——从这个维度上看,他是冲锋在改革开放最前线的。
据郑大明回忆,当年,黄世华和她曾多次前往北方开展调研。他们发现,在中国,不管是工厂还是铁路,每年都要停一个月对机器进行大修。在他们看来,这相当影响生产效率。“美国当时有一种技术,能够通过检测机器中的油样,发现机器哪个部分发生故障,进而针对故障精准施修。”郑大明说,夫妇二人决定把这项技术引进国内,后来就有了中美合营的北京华谱有限公司,而该公司正是利用这项技术为我国很多企业服务,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回想夫妇二人引进或参与的项目,郑大明说,北京华谱的项目是令夫妇二人印象最深刻的,因为“发挥的作用大,成果也很显著”。
黄世华深知钢铁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夫妇二人便打算帮助中国引进美国在钢铁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我们和美国耐火材料领域的专家朋友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引进技术给中国,帮国内企业生产符合美国标准的产品,再把产品出口到美国,和国际企业进行竞争。”郑大明说。在一份来自山东政泰耐火股份有限公司的唁电中这样写道:“自1995年以来,贵伉俪不辞辛劳,多次跨洋协调,成功促成我司耐火制品进入美国市场……2004年前后,黄先生积极协助我司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成功研制出大型焦炉和玻璃窑用热修补熔融硅砖,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当时黄世华还敏锐地发现,中国炼钢使用的炭精棒由于技术原因,使用效能很低。夫妇俩便把位于克利夫兰一家工厂的技术引进到国内,这家工厂的炭精棒技术在当时的美国属顶尖水平。“后来,兰州和吉林工厂引进了这个技术,它们生产的炭精棒投入国内使用,为钢厂省了很多钱。”郑大明说。不仅如此,黄世华和郑大明还发挥桥梁作用,带美国无纺布协会来中国参访寻找合作机会,还介绍引进了美国高露洁公司到烟台等地生产医用产品并100%出口。
黄世华(右二)与杨其明(右一)在鼓浪屿观海别墅合影。
多彩人生:“慢性子”的速度与激情
撇开黄奕住最小儿子的标签,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黄世华在他人眼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蓄须是为了“镇住”学生
事实上,外人注意到黄世华,大多因为他抢眼的皓白长须。自从2000年搬回祖宅观海别墅居住,这位老人便经常被岛上的人议论,不了解不认识他的人会好奇,这个看似有点怪的老头为何会留着长须?郑大明说,丈夫在工作后就开始蓄须了。原来,黄世华二十来岁就在大学教书了,而因为长相年轻,他看起来并不太像老师,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也为了能“镇住”学生,他从那时开始蓄起了胡须,这样一蓄就是一辈子。
说到黄世华的特点,身边的人几乎都提到一个词,那便是幽默。郑大明说,因为黄世华的幽默,学生非常喜欢上他的物理课,甚至大家争着选修他的课。“他总能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用通俗幽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吸收。”郑大明说,他讲课时,课堂上时常会出现哄堂大笑的情景。郑大明在整理黄世华的遗物时,发现一封学生写给他的信,信中写道,当年原本最怕学物理,但上了黄世华老师的课后,便开始拼命地学习物理。
鼓浪屿海上救援队队长杜恩光是黄世华的老朋友。在他看来,黄世华就像个老顽童。“晚年他听力下降,大家一起聊天他偶尔听不清楚,便会幽默地问大家是不是在讲他的坏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杜恩光回忆道。
专业上曾是领先者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德河是黄世华生前好友,黄世华的悼词便出自他手。他说,黄世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样有着极高的水准。“当年可以借钱炒股吗,他所在的研究团队进行低温超导领域一个课题的研究,和另一团队同题竞争,两个团队水平相近,没想到,竞争对手先出了研究成果,还获得诺贝尔奖。”林德河说,从这个角度看,黄世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是“领先者”。
发布于:福建省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